跟豆瓣类似地,VeryCD最近的改版也证明它要往SNS方向靠,所谓的SNS,不过是从原来的以“资源”为中心过度到以“人”为中心,在这点上它借鉴了不少豆瓣的要素。另一方面通过论坛的形式,加强设计和图像元素的应用,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。
VeryCD在改版,这应该持续一段时间了。原来只是在资源的下方简单的罗列发表资源人的信息,现在在每页的右侧,会有单独的一个发表资源的人的信息。并且会罗列该用户的其他资源。这说明VeryCD从关注资源到关注人。
就像VeryCD改版公告中说的,另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是对部分资源允许网友添加新的资源,而不必等待发表资源的人更新。但为了区隔“网友供稿”和“ 官方发布”,这次改版VeryCD增加了“补充资源”项,变原来由系统算法提供的“相关资源”为网友自己补充的“补充资源”,除了进一步提升网友的参与度 之外,尽可能快速的完善资源,并且由网友自己监督,形成一个有反馈的闭环系统,其借鉴了Wiki的思想,又不乏自己的创新。
不过给我第一直觉VeryCD学习豆瓣的,还是它在每个评论中都加上了类似投票的“支持”还是“反对”功能,每个浏览内容的网友都可以针对发言的内 容进行自己的评价,这样有效的留言权重就会提高,也许未来会和豆瓣的做法一样,支持的投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,会成为资源帖的一部分。
另外,VeryCD无论网站、咕噜圃(这是个很好的名字)等分类,都有论坛的影子。(我一直觉得虽然SNS等新的形势逐渐被大众接受,但论坛仍然是 目前以及将来一段时间中国网民最普及的沟通平台,论坛上的行为也是大家最熟悉的沟通方式。就算SNS有更多创新的便捷的地方,不过对于绝大多数网民来说, 习惯新东西的学习成本、再加上非常大的网民基数,都是SNS需要走的路。)这一点管理团队也不否认,我觉得这么做是对的。
咕噜圃(Group)列表页面:面包屑、导航、分类浏览,
列表条目分为:(图标)名称、帖数、最后参与者头像、时间。这里面没搞懂的是为什么显示的是最后参与者,而不是发起人的头像。也许显示发贴者头像更能激起大家发贴的动机,而显示最后参与者头像更是为了让网友参与回帖?
咕噜圃右侧:包括子导航、相关分类、可能感兴趣的小组、最近访问过的小组这点明显是借鉴了豆瓣的相关功能。
组员显示,类似豆瓣的组员显示,不过从目前VeryCD改版的情况看,它跟豆瓣走了不一样的路,豆瓣是以简洁、文字取胜的,VeryCD更像“展示 ”。打个比方,豆瓣是Windows资源管理器中“详细信息”的查看方式,而VeryCD则是“缩略图”或者的“图标”的查看方式。
总的来看VeryCD的改版充分了解了了自身站点特性和访问者的需求,借鉴的豆瓣等先进Web2.0站点的设计理念,结合了中国网民目前的实际情况,展示了自己的风格,发挥了自己的特色。我衷心期待VeryCD能越走越好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